地 址:哈尔滨市道里区工程街副79号
手 机:13613664785
固 话:0451-84275015
联系人:周女士
Q Q:605808625
运营资质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运营资质 >
详解会计职业判断
作者:会计代理浏览次数: 发布于:2015-07-28 19:01

第一章 绪论
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会计的作用
会计部门是企业的支持性职能部门,不像销售部门那样能够直接为企业带来现金收入.会计自身并不创造现金收入,但会计同样必须为企业带来收益以抵补会计机构的运作费用.那么,会计为汽车销售公司带来的收益是什么呢 简而言之,即更好地决策.例如,所有者必须估算应雇用的职员人数及其薪金支付方式:基本工资,佣金或奖金分成,会计信息可以帮助他们完成类似的决策.经营一个缺少会计部门的企业部门如同从北京驾驶汽车漫无目的的奔向一个遥远的小村庄.
会计是计量企业经济活动,处理并加工经济信息,并将处理结果与决策者进行交流的信息系统.因此,它又称"商业语言".对这门语言理解的越好,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也就越成功.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企业经理们都认为,对大学生来说,会计比其他任何商业课程都重要.个人财务计划,教育费用,贷款,汽车付款,所得税和投资等都以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产品--财务报表,使得人们拥有信息并理性决策.财务报表是以货币单位报告企业经济活动的文件.
我的企业盈利吗 我是否要雇用帮手 我的收入是否足够支付租金 对于诸如此类问题的明智回答都以会计信息为基础.
不要将薄记和会计混为一谈.薄记是会计的程序因素,就像算术是数学的程序因素一样.现在无论是在家里,企业,还是各类型的组织,人们逐渐使用计算机进行详细的簿记工作.
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者
决策者需要信息.决策越重要,对于真实信息的需要也就越大.实际上所有的企业和大多数个人在决策过程中都需要会计信息的帮助.会计原则对于其他组织与个人的财务事项也同样适用.下面讨论的是会计信息的部门使用者与群体.
1.个人.人们,如你,在日常事务中使用会计信息管理银行账户,评价工作前景,进行投资和决定是买房还是租房.
2.企业.企业经理利用会计信息为企业制定经营目标,评价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勉力,并在必要时采取改进措施.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决策包括:购买那种建筑物,保持多少库存货物,介入多少现金等.
3.投资者和债权人.投资者为企业提供开始运营的资金.为决定是否投资,潜在投资者需要评估其投资回报,这意味着他需要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他们往往能通过分析财务报表而掌握企业的运营情况.银行在做出贷款决策前也需要评估企业到期偿债的能力,这种评估包括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对企业未来经营情况的预测.
4.政府管理机构.大多数企业都面临政府的宏观管理.例如,证券交易委员会.该委员会是一个国家管理机构,他要求企业对投资大众公布相关财务信息.和其他政府机构一样,证券交易委员会也是根据其获取的公司会计信息而制定其管理条例.
5.税收机关.各级政府均对个人和企业实行课税.税收金额是根据相关会计信息计算得出的.企业根据其销售收入的会计记录确定其应交纳的销售税金.个人和企业根据其利润记录计算应交的所得税.
6.非盈利组织.非盈利组织,如医院,政府机构,大学等,其运营目的不是为了盈利,但对会计信息的使用与盈利组织基本相同.非盈利组织与盈利组织都需要根据会计信息编制预算,支付工资和租金等.
7.其他使用者.雇员与工会根据报告的收入确定其工资要求.消费者和一般公众也对公司报告的收入感兴趣.例如,在能源短缺时期,消费者指控石油公司趁机赚取"不光彩利润",而报刊却报道随着经济的停滞,公司"提高利润"的消息.这些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消息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很多,但他们可大致划分为外部使用者和内部使用这两大类,会计也因此划分为两大领域—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8.财务会计.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例如债权人和股东,他们不可能参与企业日常管理.同样,政府机构,如证券交易委员会及一般大众等都是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
9.管理会计.为企业内部决策者,如高层管理人员,部门经理,大学校长和医院管理人员等,提供秘密信息.
企业组织形式
企业可以选取三种组织形式中的任意一种,在某些情况下,企业的会计程序也取决于其组织形式,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三种企业组织形式,即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之间的区别.
1.独资企业.独资企业只有一个所有者,他同时也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独资企业同时小型的零售杂货店或一些个人的职业机构.重会计的角度来看独资企业和其所有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对独资企业的会计记录并不包括所有者个人的财务记录.
2.合伙企业.合伙企业有两个或更多的所有者,他们共同拥有企业,每一个所有者都是一个合伙人.如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诊所等职业组织都是合伙企业.会计视合伙企业为一独立组织,以区别于每一合伙人的个人事务.
3.公司.公司是由拥有其股票或所有权股份的股东所有的企业.只有当招股说明书被批准时,公司才能成立.公司是法律主体,他可以用公司的名称单独地进行经营.和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相同,公司是完全区别与其所有者的独立组织.
但是,从法律的观点来看,公司有完全区别于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如果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到期不能偿债,债权人可以用所有者的个人财产,如现金及其他所有物等冲抵债务.但如果公司破产,债权人无权占有股东的个人财产.这种有限的债务责任或许可解释为什么公司是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这是因为人们投资于公司只承担有限的个人风险.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是适应人类社会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并发.在人类社会中,生产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生活的根本.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依靠生产出来的东西,来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一方面要创造物质财富,有所得;另一方面要投入和耗费一定的财产物资及劳动,有所费,所得扣除所费以后有剩余,社会才能不断发展.为此,人们在生产中,无论在何种社会状态下都必然非常关心自己的生产成果与耗费,力争以最少的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生产成果.为达此目的,人们要知道生产过程的消耗和结果,因此有必要把生产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并登记生产账目,把生产过程的数量方面作成记录,以此来描述经济过程,评价经济上的得失.从而就产生了会计.所以会计是应生产实践活动和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活动,它是为管理好生产而为人们提供信息的.
最初,会计是从属于生产职能,就是在生产活动之外,附带抽出一部门时间把生产的成果和耗费及发生日期以一定形式作成记录.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它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才成为独立的、特殊的、由专门人员从事的职能.但是会计这一职能本身的性质,并没有因为它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而有所化.
会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周礼》记述,早在西周奴隶社会,就已经树立起一套完整的会计工作组织系统,有"司书""司会"等官吏专门从事会计工作."司书"是记账的,主要对财物收支进行登记,"司会"是进行会计监督的,他要接受朝廷和地方百官的会计文书而进行考核.到宋代把财政收支分为:旧管、新收、开除和实在四个部门,来计算和反映财产的增减变化情况.明初,这一方法概括为"四柱清册"法,该方法把一定时期内财物收支记录,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相当于现时的上期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本期结存)这一均衡公式,加以总结,既可检查日常记账的正确性,又可系统、全面和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貌.
明末清初,在四柱的基础上产生了"龙门账",用以计算盈亏.它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运用"进_缴=存_该"的均衡公式,计算盈亏,分别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清代,商品货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渐萌芽,又产生了"天地合账".使用该方法时,一切账项,无论是现金出纳,商品购销,内外往来等等,都要账簿上记录两笔,既登记"来账",又登记"去账",以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账簿采用垂直书写,直行分上下两格,上格记收,称为"天",下格记付,称为"地",上下两格数额必须相等,即所谓天合.四柱清册,龙门账和天地合账显示了我国古代会计的杰出成就.
清朝中晚期及中华民国时期,我国会计是中式簿记与西式簿记并存的时期,主要是引进西方复式簿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我国会计从实践到理论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会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会计员职权条例》,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我国会计工作从此进入法制阶段,我国第一部《会计法》共6章31条.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作出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修订后的《会计法》共六章30条.这次修改,主要是适应性修改.1999年6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对会计法作了第二次修改,这次修改,将原有30条修订为45条,其中,修改16条,增加24条,删除8条,基本为改动的6条;同时还增加了一个《关于惩治违反会计法犯罪的决定》,这次修订主要是为了完善记账规则,加强外部监管,严格法律责任.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并从1993年7月1日起实施.继92年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部门颁布之后,我国又于98年陆续颁布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收入》,《债务重组》,《建造合同》,《投资》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不对的变更》等六项具体准则,并分别于97,98,99年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是引导我国会计工作与国际会计接轨的连续性重大措施,也是我国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和变化,是我国会计的历史性转变.
会计在国外,历史也很长久了.远古时期,在公元前3600年左右的巴比伦王国就开始了记账工作,当时用泥土块进行记录.在原始的印度公社时期,已经有了一个记账员,负责登记账目,登记和记录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在古埃及,会计的发展水平与巴比伦大体相同.在古希腊,早在公元前630年,就发明了铸币,簿记就变得专业化了.
从13世纪到15世纪,地中海沿岸某些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兴旺发,经济繁荣,从而产生了复式记账制度.复式记账就是在1250年至1440年之间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等城市.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和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的数学专著《数学大全》一书在威尼斯的出版,开创了会计史上的新纪元,是目前人类发现关于复式簿记最早的文献,该书对复式簿记作了系统的说明,为复式簿记在全世界的推广普及奠定了基础.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是西欧工业革命时期,这个时期给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变化,使西欧各国形成了空前的生产力,股份有限公司这种新的经济组织应运而生.企业改用机器生产,使得在会计方面产生了成本会计,股份有限公司的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与信贷业务的开展,社会上出现了以查账为职业的特许或注册会计师,即审计工作的产生.再加上这一时期各国税法、商法、公司法的完善和陆续颁布,也促进了会计的发展,簿记逐渐成为会计,资产计价理论、折旧理论,成本会计理论、会计原则、审计理等都相继出台并得到了一定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转移到美国,因而,会计在美国得到飞速发展.一些权威的会计机构,如美国职业会计师协会(AICPA),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美国会计学会(AAA)等,对会计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完善了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同时,也逐步树立了物价变动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以适应通货膨胀的出现.50年代以后,由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现代数学、行为科学等的引入会计,丰富了会计学的内容,尤其是出现了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学,成为与财务会计并列的企业会计分支.跨国公司的蓬勃兴起,出现了国际会计.电子计算机的使用,使会计信息的搜散、分类、处理、反馈等操作程序摆脱了手工操作之劳,实现了自动化、电子化,即会计的电算化处理.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社会上很早就存在着会计,有着专职会计工作的人员.同时也可以看出,会计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运动,不断演变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子技术发展,会计核算手段也实现了机械化和电子化.社会经济环境制约和影响会计的发展,而会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之,历史发展证实,经济愈发展,会计愈重要.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要组成部门,不仅是宏观经济的需要,也是微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会计的一般概念
对于会的概念,国内外的看法和表述不一,即使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也不尽相同.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环境制约和影响着会计,处于不同社会环境条件的人们的观察角度不同,认识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看法与表述方法,因此产生了不同的会计概念.美国是现代会计发展的中心,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职业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在不同时期,分别描述过会计的涵义,包括其它一些西方国家对会计的表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认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会计计量和记录企业的经济活动数据储存并加工信息,通过报表提供给决策者的信息系统.如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对会计所下的定义是"会计是鉴定、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借以使信息使用者能够作出可靠的判断和决策."1978,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第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中所下的定义是"会计是计量、处理和传递有关一个经济单位财务信息的信息系统,依据它所提供的信息,报表使用者可据以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在我国,对会计的认识也是在不断的变化,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在企业内树立一个计量、记录会计事项,并通过加工提供会计信息的经济信息系统."而管活动论则认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门,它是通过计量、记录、加工和利用经济信息,对企业进行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从中外会计界对会计的不同认识可以看出,会计是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促使人们对会计的认识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但是无论什么时期哪一种观点,都应是对会计的本质的概括和描述,所不同的只是方式.
我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可以得知,首先会计离不开计量,它要计量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所费与所得,从而使人们了解投入多少,得到多少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其次,会计通过记录、加工、报表产生信息为企业有关各方使用.最后,会计进行计量、记录、加工、报表、分析和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认为会计的一般概念是:会计是采用一定的计量方法,对一定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计量、记录、加工、报告、析和检查,提供会计信息和进行价值管理的经济管理系统.
会计的职能和对象
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会计的职能可以有很多,但其基本职能只有两个:即核算与监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曾指出:"生产过程越是按社会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里马克思科学地概括了会计的基本职能."观念总结"就是指会计的核算职能,即利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通过数量上的记录,计算和分析来反映经济活动过程,从而为经济管理提供会计信息."过程控制"是指会计的监督职能,即主要利用价值指标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会计的最基本职能,也是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经济实体单位要进行经济活动,各方面都要求会计提供真实的、正确的、完整的系统的信息,就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计量、记、分类、汇总,将经济活动的内容转换成会计信息,编制会计报告,形成综合会计信息资料.因此会计的核算职能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会计核算职能主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会计上可以采用的计量单位有三种,即实物量度,劳动量度和货币量度,实物量度与劳动量度只能表示个别商品的数据,因而不能进行综合和比较,不能进行全面、综合的计算工作.而货币具有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可用来衡量其他商品,因此以货币量度进行核算,可以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由于现实经济活动的复杂多变,人们不可能简单地贷借观察和记忆或加工而掌握经济活动的全面情况,只有采用一定的方法,按一定程序加工处理后产生以价值量表示的会计信息,才能全面掌握和了解经济活动.因此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只有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才能综合反映经济活动全过程,而实物量度与劳度则作为辅助计量单位发挥作用.
2.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
会计核算的完整性是指对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记录,不能有任何遗漏,会计核算的连续性是指对经济活动的计量、记录、报告要连续进行,不能有任何中断;会计核算的系统性是指要采用科学的核算方法,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分类、记录、加工整理,保证所提供的会计数据资料能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从而揭示客观济活动的规律性.
3.会计核算职能是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映.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要求会计核算不仅仅进行事中、事后核算,而是要同时进行事前核算、分析和预测,增强经营管理的预见性.因此,会计在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中事后核算的同时,还要预测未来的经济动.
(二)会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另一个基本职能.会计监督职能是指监督经济活动,使其符合规定的要求,实现预期的目标.任何单位,不论规模大小,进行会计工作都应依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方针、政策和法规是会计人员的纲领,会计准则是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会计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的章法即规章制度,所以设计和制定并颁布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会计人员就必须遵照执行,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上述监督职能的体现是事中与事后监督,但会计监督还要体现在经济活动发生之前,即事前监督,即对预测和计划进行检查.因此会计监督通过价值指标既要进行事后监督,又要进行事中和事先监督.
上述会计职能是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会计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紧密相联的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会计一直处于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会计的职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职能由两个基本职能发展和延伸出来很多其他职能.一般认为有核算、监督、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
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和范围.如前所述,马克思所指会计是对"过程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会计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职能,同时也间接指出了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马克思所指的"过程"即社会再生产过程,它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所组成,包括了很多经济活动,而会计仅仅反映和监督的是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过程.
会计对象具有演进性.最初的会计以实物为计量单位,其会计对象只能是财产和钱物的收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功能被利用,使得会计可以用货币为计量尺度,综合地反映会计对象,因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的一般对象就是经济活动中能以货币表现的方面,即资金运动过程,在企业里资金运动过程就表现为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在此我们主要介绍会计的一般对象.在不同的行业,资金运动的具体形态有所不同,下面主要说明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财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
(一)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
工业企业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基层单位,是直接从事工业生产或提供劳务并独立经济核算的经济实体,其主要目的是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而产品的提供在企业是具体表现为供、产、销三大过程,企业为提供产品而拥有的资金就具体表现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产物资与货币,通过供、产、销过程改变资金的形态,由此形成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在企业里循环周转.而在循环周转之前,企业必须首先取得资金.在我国,工业企业目前取得资金的渠道主要有:投资人投入和向债权人借入;企业拥有一定数量资金以后,以现金、银行存款或其他货币资金形式购买各种劳动对象,为进行生产而储备必要的物资,货币资金就转化为储备资金,完成供应任务即供应过程结束.生产过程是工业企业最主要的过程,该过程既要产出产品,同时又要消耗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此通过生产过程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使原材料物资转化为在产品或半成品,资金运动也由储备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到产品制造完工,在产品或半成品成为产成品而进入仓库,生产资金即转化为成品资金.销售过程是产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实现过程,具体表现为出售产品,收回货币,抵偿耗费的过程,企业将产品售出去,收回货币资金,使成品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在这分货币资金中,企业以成本为标准弥补生产耗费,使企业进行再生产剩余部门对企业有关各方进行利润分配(包括上缴国家的税金).同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还可能发生的资金的投入和退出的增减变动,也是企业的资金运动.
综上所述,工业企业的会计对象即是企业的资金运动.
(二)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运动
商品流通企业是从事组织商品流通的,并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经济实体它担负着社会商品交换的任务,是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
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运动与工业企业相比有所不同,它一般只包括供应和销售两个过程.商品流通企业通过接受投资和向银行借款取得资金,使企业拥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进入经营过程.在供应过程,主要是购进商品,结算货款和支付采购费用,使货币资金又转化为商品资金.在销售过程中主要是销售商品,结算销售款支付工资及销售费用使商品资金又转化为货币资金.如此不断循环和周转形成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运动.
由此可知,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对象就是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运动.
(三)财政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
财政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也需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才能开展工作,但由于它们的业务活动和执行预算的任务不同,所以它们的资金动也有所差别.财政机关预算会计的对象表现为执行总预算的过程,各项预算资金的散中、分配及结果.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对象表现为各级单位预算资金的领拨、使用及结果.
由此看,财政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对象是它们的资金运动体表现为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
会计基本假设与基本原则
会计假设是财务会计整个结构的基础,而会计基本原则则是记录经济业务的指南.
会计假设
会计的基本假设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即对会计核算所处的变化不定的环境作出的合理判断,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条件.因为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极为复杂,会计核算所面对的是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有必要对会计核算所处的经济环境作出判断,针对社会经济环境作出某些假定,这样核算才能得以一般进行下去.由此看会计假设是人们从长期会计实践中抽象出来并能体现会计活动基本特征的会计概念.从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来看,企业财务会计有四个会计假设.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就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在会计理论中,必须把主体的经济业务和企业所有者的活动及其他主体的业务严格区分,才能正确反映有关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经济往来和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因此,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了现代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与界限,表明了会计徽观属性.解决了会计工作人员为"谁"记账、算账、报账的问题,明确了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对象.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它既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内部的某些责任单位,或者还可以是一个企业散团.虽然其中有是法律主体,但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仍有必要和可能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组织核算.
由上述可知,会计主体应具备三个特征:(1)经济性,它是一个有经济业务并发生收支的实体;(2)整体性,会计在反映和处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要从整体出发;(3)独立性,会计主体是一个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独立体,独立核算和编制对外报表.所以企业是典型的会计主体.
(二)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一般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也就是说,除非出现相反证据,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会继续存在下去,它所持有的资产将在一般的经营中被耗用,它所承担的负债也将在一般的经营过程中按它承诺的条件加以清偿.这样,企业的资产、负债的计价和收入费用的确定就可以依据继续经营而不是清算的基础.例如,可以按历史成本来计价企业资,对企业长期使用资产可以采用折旧或摊销方法在其整个寿命期内分期转作费用等,所以持续经营假设是保证会计方法和程序按持续基础恰当记录和报告主体经营活动,从而提供相关与可信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条件.
如果企业已出现无法持续经营的现象时,必须采用相反的假设,即按停业清算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
(三)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人为地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截取一定等长的时间段落,即会计期间,按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
在国际会计惯例中,会计年度可以采用公历制(每年的元月1日至12月31日),也可以采用三月制(每年的3月1日至次年的2月28日或闰年的29日),还可以采用7月制(每年的7月1日至次年的6月30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分期只能采用公历年制(每年元月1日至12月31日),会计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一个必要补充,是会计系统能够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但因会计分期假设的树立,也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差别,才引起企业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归属于哪个会计期间的问题.
(四)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是对经济活动中数量方面的计量和报告,要有一个可以度量全部经济业务的影响的共同尺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货币是一切商品价值的"显示器",会计上必须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统一确定,计量、记录和汇总企业的一切经济业务.
货币计量假设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经济业务的计量可以采用不同的计量单位,但只有货币计量是会计计量的主要计量尺度;二是在有多种货币并存的情况下,或某些业务是用外币结算时,就需要确定某一种货币为记账本位币.三是货币计量单位实际上是助于价格来完成的,而价格是在市场的交换中形成的.
此外,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还要解决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自身的量度问题,即假定单位货币所包含的价值量相同不变,即使有所变动,充其量是微不足道的,不足以影响会计计量及财务信息的正确性.只有如此,会计计量才有可能对企业不同期间的各种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进行汇总合计,从而对经济活动的连续、系统记录才有实际的效用.因此,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应假定币稳定不变.
会计一般原则
会计一般原则是依据会计假设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形成的对会计工作的一些基本指导规范,对企业的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业务处理的十二条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客观性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它要求会计核算必须以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做到资料可靠、内容真实、数字准确、手续统统、项目完整,如实反映经济业务,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
(二)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相关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的总体性要求,它要求会计信息无论是用于宏观经济控制,还是用于微观经营管理,都必须强调尽量具有相关的实际效用,即有用性.
(三)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的计算口径和方法在同类企业和不同时期之间应力求一致,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只有具备可比的会计信息,才能使信息使用者进行企业间的对比分析,有效判断企业的经营优劣,作出有效决策.
(四)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提供,不得拖延、积压.及时性原则是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它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要及时进行,及时提供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与所反映的对象在时间上保持一致,以免使会计信息失去时效.
(五)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是指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一致性原则是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它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在前后不同的会计期间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可比.
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目的都是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但可比性原则指的是会计信息在空间范围上的可比,而一致性原则则是指会计信息在时间上的可比.
(六)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运用.明晰性原则是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它要求会计记录和文字说明应能一目了然地反映相关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使会计信息通俗易懂,简单明了.
(七)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即是说只要业务发生的实际权责关系在本期,不论有无收支货币资金,都归属本期.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费用或收入是否计入某会计期间,不是以是否在该期间内收到或付出现金为标志,而是依据收入是否归属于该期间的成果,费用是否有该期肩负来确定.权责发生制是一种记账基础,树立在该基础上的会计模式可以正确地将收入与费用相配比,正确地计算损益.
(八)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即要使收入和费用的比较配比保持正确的内在关系:一是因果一致性,与创收入有关的耗费都要作为费用进行配比;二是期间的一致性,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应保持期间的一致性,本期费用与本期收入相配比.
(九)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重要性的标准是相对的,因不同行业,企业和经营规模而异.一般可以从数量金额或性质意义两个方面相对确定,自要求运用职业判断.
(十)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也称实际成本原则,它是指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实际成本是指通过购买、制造和建造而取得资产时付出的代价,即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或者是支付一定数量现金的义务.因实际成本是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它不考虑随后市价的影响,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成本就表现为历史性数据或历史成本.所以坚持历史成本原则目的是促进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十一)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即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作为资本性支出.这一原则的目的在于正确计算当期损益和正确进行利润分配.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是否恰当,对正确地确定某一会计期间的损益有着重要意义.
(十二)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亦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应尽可能减少经营者的风险肩负,办法是在符合会计政策的前提下应考虑减少企业风险,尽量低估企业的资产与收益,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则要算足.谨慎性原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主要方法可概括为:(1)加速折旧法;(2)后进先出法;(3)提取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法等.
会计基本要素与会计方程式
会计基本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其经济内容所作的分类.会计要素是具体的会计对象,是一般会计对象资金运动的具体化,即具体体现形式.会计要素是账户设置、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与记录的基础,也是会计报告内容的基本框架.会计要素按其经济内容划分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要素.前三个要素是与资产负债表中财务状况的计量直接联系,体现的是企业基本财产关系;后者与损益表中经营业绩的计量联系,体现的是经营过程发生的财务关系.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一)资产与权益
1.资产
任何企业都必须具备有一定的资产,才能进行各种经济业务活动.传统的观点对资产有两种理解:一是把资产等同于"资金""财产";二是把资产等同于"资金运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会计上资产的概念与传统的有所不同,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目前和未来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由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它包括以下几方面涵义.
(1)资产的实质是经济资源,即单独地或与其他资产结合在一起时具有直接或间接地为未来的现金净流入作出贡献的能力.
(2)资产必须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即资产归属于企业或某一特定主体而限制其他企业或主体的取得,并有权利用和处置,不论其存放地点如何.
(3)资产必须能以货币计量,用货币进行反映.
(4)资产必须是过去交易或事件的结果,或者是导致企业能获得这项资产的交易或其他事件已经发生.并且所获得的这项资产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
由资产的四个方面的含义可以看出,凡是具有这四个方面含义的经济资源就形成了企业的资产.为了更好地提供满足使用者决策需要的财务信息,对企业拥有的资产按其活动性为主要分类标准,将其划分为:活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六种类型.
活动资产是指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存货等.
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和其它投资.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无形资产是指可供企业长期使用,无实物形态而有较高价值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誉等.
递延资产是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企业的开办费用,租入固定资产改良和大修理支出等.
其他资产是指除以上各项目以外的各种资产.
2.权益
权益是指对企业资产所拥有的权力即所有权.企业的资产均有其来源:有些是个人或团体以投资方式提供的;有些是以贷款方式提供的.投资于企业的人称为该企业的所有者或业主;贷款于企业的人称为该企业的债权人或债主.所有者与债权人把资产供给某一定企业,则对该企业的资产享有一定权利,我们把这种权利统称为之权益或称为主权,产权、分配权.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在会计学上又把所有者权益称为资本,债权人权益称为负债.下面我们分别予以说明.
负债,是指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它又分为活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活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预提费用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投入的资本以及在经营中形成的盈余.具体可分为四种类型,投入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投入资本又称实收资本是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项财产物资,在股份制企业,投入资本又称股本.资本公积金包括股本溢价、法定财产重估增值、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并在内的资本项目.盈余公积金是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从性质上讲是属于投资增值性质的资本.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留于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如企业有未弥补亏损,应当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减项反映.
所有者权益与负债是企业权益的两个方面,都是对企业资产的一种权利,但它们在性质上有很大区别,主要表现在:(1)对资产的权力不同.负债是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索偿权,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2)与企业的关系不同.债权人与企业只有偿权债务关系,无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而企业所有者则有着法定的管理企业和委托他人管理企业的权力.(3)作用时间不同.负债必须按期偿还,而所有者权益随企业共存,在经营期间不必偿还,至于收益的分配应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二)收入、费用与利润
1.收入
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收入可以分为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其中基本业务收入是由企业主要经营活动带来的收入,按不同的行业,可分产品销售收入、营运收入、工程价款收入、各种劳务收入或服务收入;其中其他业务收入则是由企业主要经营活动以外的业务所带来的收入.
2.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它包括直接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直接费用,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和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为销售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销售费用等期间费用.
3.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会计方程式
资产是为企业将来经济活动提供效益的经济资源,而权益则是对这些资产的求偿权.也就是说投资人和债权人将其拥有的资本金供给企业使用,从而对于企业运用这些资本金所获得的各项资产就相应地享有一种索取权,即为"相应的权益".由此看,资产与权益是相互依存的,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必然有相应数额的权益,反之亦然.有资产就有权益,资产丧失,权益也就自然丧失,资产增加,权益也随之相应增加.资产与权益总是连带发生,连带消失的,两者永远互相对应,彼此相等.所以资产恒等于权益.即:
资产=权益
因为权益包括债权人权益和投资人权益即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所以上述公式可变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会计基本方程式,是设置基本账户,阐述复式记账和设计资产负债表的依据.根据该公式需说明以下几个内容:
(一)公式中,左方表示企业经营权在运用所支配和按排的各种经济资源,即资产.这些经济资源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具体分布为在不同的位置,以货币形式表现为不同的存在形态,也就是资金占用.右方则表示了企业经济资源的形成源泉及对经济资源的各种要求权,货币表现即为资金来源.
(二)资产和权益是相互对应的,不过这种对应是综合对应而非逐项一一对应.资产的各种不同要素,表示整个权益所有组成部门.权益的各种不同份额表示对整个资产的求偿权的比例.所以综合对应即不是逐项目的对应,比如说不能认为债权人权益即负债是对现金的,同样不能认为所有者权益是对建筑物的.
(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习惯上不能任意颠倒,必须先述资产,后述负债,再述所有者权益.
(四)"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应用代数方法可移项改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从所有者的立场出发,表示一个企业在某一时刻的净资产数额.
(五)"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企业在某一时刻的财务状况,是静态的会计等式.
上述会计等式是会计的基本方程式,表示企业在某时日的资产及其来源渠道.当企业开始经营后,在一个会计期间内,企业会获取收入,发生费用,以收入抵偿费用后的余额即为企业利润.所以:
收入-费用=利润
该会计等式是进行经营成果核算的依据,也是编制损益表的依据.它综合地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因为收入、费用、利润是在各期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所以该等式是一个动态的会计等式.
由于收入和费用的发生带来的是资产的流入和流出,而利润则是资产流入和流出的结果,最终带来的是净资产的增加,因此可以把上述两个会计等式综合在一起表示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移项: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这是对全部会计要素之间的经济关系所作的综合表示.企业所发生的一切经济业务,只要能用货币表现,都可在此等式中反映.到企业利润分配后,该公式即又恢复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上述三个会计等式,是对会计要素之间内在关系的数量表达,在数量上它们是恒等的.在动态状况下,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即会计事项,尽管要影响各会计要素的增减,但均不会改变上述会计等式的恒等性,最多是由一种均衡转化为另一种新的均衡.所以会计等式是永存在的,是一种恒等式.
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方法
会计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以及开展会计分析、检查、预测、决策等所采用的一系列专门方法.各会计主体为了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为各方提供及时有用的会计信息,并对有效利用信息、必须对会计方法加以研究.
会计方法是从会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随着会计反映和监督内容的日趋复杂,会计涵义的不断发展,会计方法也在逐步丰富、发展、完善.会计方法发展到今天,可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门,需要有整套科学的方法体系.客观经济业务纷繁复杂,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信息不可胜数,要将经济信息转换成为会计信息,就必须依照会计准则的规定法则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分类汇总、加工处理,成为有效的会计信息.这个信息转换的过程就是会计核算.所以会计核算方法是指依据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应用的方法,它是会计的基本方法.
(二)会计分析方法
会计分析方法是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结合调查研究,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经营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并作出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法、因素代替法、差额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它是会计预测,考核和决策的主要依据.
(三)会计考核
会计考核,是通过会计核算及会计分析所提供资料与原定目标之比较,来考核、检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或单位的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与原定目标有多大偏差,考核会计实体的经营业绩,监督经济运行的全过程,控制经济运行按预定的轨道进行.
(四)会计预测方法
会计预测方法是利用会计核算及会计分析所提供的资料、结合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运用一定的预测方法、对会计主体的未来的资金运动进行科学预测所运用的方法,具体包括定性预测方法和定量预测方法.
(五)会计决策方法
会计决策方法是企业经营决策方法的重要组成部门.它是指会计主体为达到特定的目标选择最优方案所运用的方法.具体方法有:本量利分析法、差量法、贡献毛利法、投资回收期法、净现值.
上述各方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会计核算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会计分析是在会计核算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会计考核是对会计核算过程的检查和控制,会计预测是在会计核算资料基础上所作的判断,会计决策是在预测的基础上,对预测的多种方案进行的选择.本节重点介绍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会计对象进行核算的手段.它主要包括下列专门方法: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凭证,设置与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下面简要阐述这些方法.
(一)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
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方法.会计对象的内容是复杂多样的,要对它们进行系统地核算和全面地监督,就必须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便取得各种不同性质的核算指标,满足管理要求.设置会计科目账户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前提.
(二)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账户中进行的记录方法.复式记账法要使得每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之间产生一种均衡关系,这样就可以了解和掌握经济业务的内容,检查会计记录的正确性.采用复式记账法,就要在有关账户中全面地、相互联系地进行记录,这样,可以了解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来踪去迹,相互联系地反映资金增减变动的完整内容.在会计核算中,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都要运用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
(三)填制与审核凭证
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为会计记录提供完整的、真实的原始资料,保证账簿记录正确,完整的方法.会计凭证分为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所有原始凭证都要经过会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审核.只有审核后的并认为是正确无误的原始凭证,才能作为填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的依据.所以,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性、正确性的有效手段.
(四)设置与登记账簿
账簿是用来全面、连续、系统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记,也是保存会计数据资料的重要工具,登记账簿就是在账簿上连续地、完整地、科学地记录和反映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一种方法,登记账簿应该以记账凭证为依据,利用账户和复式记账的方法,把经济业务分门别类地登记到账簿中去,并定期进行结账和对账,以便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准确无误的数据资料.登记账簿也是核算的主要方法.
(五)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一种会计计量活动,按照一定对象归散各个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从而计算各个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成本计算,可以正确地对会计核算对象进行计价、计算,为考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物化和活劳动的消耗,正确计算盈亏提供数据资料,以便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通过实物盘点,往来款项的核对来检查财产和资金实有数额的方法.在财产清查中发现的财产、资金账面数额与实存数额不符的情况,应该及时调整账簿分录,使账面数额与实存数保持一致,并查明账实不符的原因,明确责任.清查中发现的积压或残损物资以及往来账款中的呆账、坏账,要积极清理和加强财产管理.因此,财产清查是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的一种手段.
(七)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是根据账簿记录的数据资料,采用一定的表格形式,概括地、综合地反映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编制会计报表是对日常核算的总结,是在账簿记录基础上对会计核算资料进一步加工整理.会计报表提供的资料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检查的重要依据.
会计核算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一般来说,对于日常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都要首先填制凭证,然后审核,按规定的账户采用复式记账原理在有关账簿中进行登记,并进行成本计算和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在进行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的同时也要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期末,在账实相符的基础上,依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报告企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尊敬的用户,本站近期可能会发布与“三国杀”有关的新闻与咨询,请您保持关注!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下会计理论需有新发展     下一篇:财务分析的重点内容